5月21日至5月25日,我校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合作举办学术文化周活动,邀请该校6位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授来校举办6场专题讲座。此次活动是我校首次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学术交流周,活动伊始即获得了师生们的广泛关注。
5月21日上午,印第安纳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Pamela Jackson在西三环学区1412教室举办讲座,社会工作学院王莹博士担任主持人。Jackson教授首先以启发式提问开场,从“何为美国梦”引出主题“美国健康医疗的不均等”,表明美国人民的健康医疗现状并不如期待的那样美好。随后,Jackson教授以种族问题为脉络,从社会、经济、教育等角度,通过图表清晰地向大家展示不同种族群体的身体状况和享受的医疗模式之间的差异,得出每一种族的医疗健康状况与其受教育水平、收入、职业声望密切相关的结论。最后,Jackson教授指出,种族主义是一种已经深入美国文化的恶性循环的社会现象,成为美国人医疗保障不均等的主要因素,如果要想有所改变,就需要所有人的重视以及不懈的努力。在讲座末尾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提问,比如问到在美国就医流程、国家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差异、中国在美留学生就医是否便利等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得到了Jackson教授的认真回应,同学们收获颇多。
5月21日晚上,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助理教授Nicholas Vogt在西三环学区1404教室举办讲座,中国语言文学系宋溟博士主持。Vogt教授为同学们带来的讲座主题为“专家见证:中国早期作品的技巧与权威性”。在讲座过程中,Vogt教授旁征博引,基于对《岳麓书院梦书》《敦煌梦书》《礼记》等鲜少有人研究的中国古代工具、准则性质的书籍严谨的科学分析,讲解和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思想及家庭伦理,还饶有兴致地以《礼记》所记载的菜谱为例分析研究阴阳五行,展示了其在美国与专业厨师按菜谱进行实验的过程,以此来说明这些工具、准则性质的古典书籍具有的实际价值。让同学们对研究古代典籍的方法有耳目一新的感受。讲座结束后,宋溟博士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点评,同学们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提问。
本周内,此次学术活动周还将有四场讲座。5月22日下午15:40-18:10印第安纳大学公共管理系公共和环境事务学院助理教授Anthony Liu将在西三环学区举办讲座——“气候变化经济政策工具探析”,18:00-19:00印第安纳大学教务长Anne Pyburn将在良乡校区举办讲座——“玛雅文明衰落的重新思考”;5月25日上午9:00-11:30,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和人类学教授、马瑟斯世界文化博物馆馆长Jason Jackson在良乡校区举办讲座——“遗产:美国民俗学家的阐释”,5月25日晚上16:00-18:00,印第安纳大学文理学院东亚语言文化系法律与社会学副教授Ethan Michelson将在西三环学区举办讲座——“美国大学法律学位是否仍然有价值?”。
欢迎感兴趣的师生届时前来参加。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2018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