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纪念馆教学实践基地挂牌暨“时代印记”巡展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为纪念郭沫若诞辰125周年,11月16日下午在郭沫若纪念馆举行了教学实践基地挂牌暨“时代印记”巡展启动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北京第156中学、北京第39中学、北京第13中学分校、北京启喑实验学校与郭沫若纪念馆共同建立了教育教学的实践基地。北京“8+”名人故居纪念馆的领导和郭老后人共同为“时代印记——郭沫若诞辰125周年纪念展”启动揭幕。此展览是由郭沫若在中国的5个纪念地首次共同联合举办的展览,并在未来的一年里进行巡展。
郭沫若纪念馆馆长赵笑洁在致辞中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之际,我们迎来了郭沫若诞辰125周年纪念日。郭沫若纪念馆将2017年定为“郭沫若纪念年”,开展了一系列学术、展览和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充分发挥了郭沫若纪念馆作为郭沫若“研究中心、宣传中心、资料中心”的社会作用,广泛传播了郭沫若的文化思想和文化遗产,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博物馆应有的贡献。……今天在郭沫若纪念馆成立的十所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对我们来讲都是各自业务领域中一次重要突破和尝试,这必将进一步提升各个签约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担当的青年才俊。同时也是郭沫若纪念馆“科研立馆”方针的进一步深化,借此郭沫若纪念馆将会进一步提升学术内涵,完善科研机制,强化学科建设,从而构建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郭沫若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张树辉在致辞中说:有幸作为10所学校之一,能够将郭沫若纪念作为我们大学的实践基地。作为郭沫若纪念馆兄弟单位,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愿意借助这个平台,与各个签约学校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合作共建、为青年学子“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共同将郭沫若纪念馆打造成为他们受教育、长才干的人生课堂和心灵家园。

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罗林在致辞中说:郭沫若是中国的文化巨人,他崇高的学术地位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化造诣、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人能及,他是通晓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的奇才,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宣传郭沫若的作品和成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2015年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和阿拉伯研究中心与郭沫若纪念馆一道,在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建立了首个“郭沫若中国研究中心”,还专门设立常设展厅,举办了中埃文化年系列活动。郭沫若生前两次访问埃及,写下13首热情洋溢的歌颂埃及人民的诗篇,被埃及人民尊为“来自中国的尼罗诗人” 。
随即,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学生马浩维和汉语学院突尼斯学生森娜还一起用中阿文朗诵了郭老的名篇《银杏》。


北京第39中学德育副校长高贺灵在致辞中说: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39中学能够与其他9所学校成为郭沫若纪念馆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成员校,我们感到幸福、快乐。郭老的学术成就和纪念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基地教育提供了优质的育人平台。为此,我校遵循“德优智达身心状,感恩自强勇担当”的育人目标,组织全校学生到郭沫若纪念馆,开展了“走进什刹海,感受古都北京神韵”主题系列生涯指导活动。……在这里衷心感谢郭沫若纪念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所做出的努力,我们祝愿社会实践基地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与会嘉宾一致高度评价了郭沫若的辉煌人生和伟大成就,并表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强馆校合作、资源共享,为青年人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参加活动的师生以郭沫若名篇《银杏》为主题,分别表演了精彩节目,十所学校领导和师生、“8+”名人故居纪念馆领导和博物馆同仁、郭沫若亲属及新闻媒体等各界人士70余人参加了活动。








时代印记——郭沫若诞辰125周年纪念展

正值郭沫若诞辰125周年之际,郭沫若纪念馆(北京)、郭沫若纪念馆(重庆)、郭沫若纪念馆(乐山)、四川大学档案馆(校史办公室)、乐山师范学院郭沫若研究中心首度合作推出了巡展“时代印记——郭沫若125周年纪念展”。2017年11月16日在郭沫若纪念馆举办了隆重的巡展启动仪式。
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通过郭沫若曾留下“印记”的三处故居和两所学校串联起其生命中最多彩的华章,重现他在中华民族历史转折时刻,立于时代浪尖,引领中国文化前行的不朽一生。在郭沫若纪念馆举办的展览,精选了30余件相关实物、50余幅珍贵图片,为观众带来更深切的视觉和心灵体验。
5个郭沫若纪念地也相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系列纪念活动,系列活动将持续到明年。






活动主办单位为:郭沫若纪念馆(北京)-、郭沫若纪念馆(重庆)、 郭沫若纪念馆(乐山)、四川大学档案馆(校史办公室)、乐山师范学院郭沫若研究中心。
展期:2017年11月16日—12月25日(星期一闭馆)
展览联系人:张宇 徐萌 联系电话:83222523
编辑:赵欣悦 校对:王静
郭沫若纪念馆期待您的莅临
文章转自:郭沫若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