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门户 校长信箱
xzxx@cass.org.cn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大要闻 > 正文

社科大要闻

【显示社科大新学院发展战略的一组重要发言】——文学院

2022-06-24

编者按: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组建五周年之际,6月15日,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等六大学院命名重组大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这是学校在今年2月应用经济学院组建成立和经济学院、商学院学科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成向科教融合2.0版的升级,建立和完善“一对多”的科教融合新模式的又一关键举措。六大学院的命名重组,标志着社科大的学科整合、学院重组工作基本告一段落,社科大的科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迈入了更新阶段,迈上了更高水平。

在命名重组大会上,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社会与民族学院、哲学院、文学院院长代表先后发言,畅谈发展战略,擘画美好未来。新闻中心特将各位院长的发言稿和发言视频编辑成稿,逐次发布,以飨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读者。我们相信,13个科教融合学院必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等方面释放出新的巨大的动能,社科大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办学之路。

本期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张伯江的大会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文学院发展历程中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基于教育部学科体系中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的社科大文学院实至名归地建成了。自2017年中国社科院大学组建伊始,中国语言文学就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五年以来,这个专业的本科课程一直由社科大的专职教师、文学研究所和语言研究所等院所专家共同开设,满足了学生们对中文专业高水平基础知识的需求。与此同时,研究生院的文学系、语言学系等教学系保持着四十年一贯的高端研究型教学传统,以前沿性和系统性的学术风格吸引着学生们的兴趣。2020年,科教融合体制的建立,初步打通了本硕博之间一体化培养的通道,这两年,文哲学片研究所的专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学院各个层面的教学工作中,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特色越来越强烈地彰显出来。

今天,大学科教融合进入新的阶段,我们迎来文学院的再次整合。按照学科归属原则,我们把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文学所、语言所全部研究生教学系,以及民族文学所、民族学与人类学所、教育部语用所中的相关研究生教学系融入到新的文学院中,目的是为建设一个完整的、成体系的一流文学院而努力。

中国语言文学是有关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研究的专业学科,语言文学是民族精神和美学理想的精髓,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设立于19世纪末。一个多世纪以来,中文学科培养了一大批中国语言文化领域的学术巨匠、著名教育家、知名作家、优秀媒体人以及社会活动家等,为中国的人文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现主要包括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8个二级学科。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中,能够在文学院中同时设置这8个二级学科专业点的几乎没有,而我们这次科教融合新机制下的文学院,不仅完整覆盖了所有8个二级学科,而且还有中国民间文学等自主设置学科。可以说是目前国内中文学科及其分支学科的最全设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文学系、语言学系、民族学系和民族文学系都有40年以上的办学史,前辈学术大师余冠英、吴世昌、唐弢、吕叔湘、李荣、傅懋勣等先后任教,培养出了董乃斌、杨义、江蓝生、沈家煊等学术名家,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在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句法语义学、历史语言学、中国史诗学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中国社科大组建以后,各个学科的一流学者先后到教学一线从事基础教育,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新文学院的组建,更有利于我们整合资源,集中优势,通盘考虑中国文学、语言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方向的协调发展,在本硕博各个层面开设有利于学生向优势学科发展的系统性学术型课程。

在新的科教融合文学院体制机制建设上,我们将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运行模式来构建治理结构。立足文学院和相对应各研究所的实际,坚持以“双向”融合、“双赢”融合为着力点和着重点,真正把学术优势转化为教学成效,把学者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转化为学生的学术热情和学术理想。

我们将按照《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的要求建设好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促进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中文学科体系。

我们将牢记院党组和校党委的嘱托,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用力。

一是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明确学院办学定位。深刻理解中国语言文学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探索培养“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层级研究型人才”切实可行的道路和方法,为繁荣发展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培养文学、语言学、民族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大家。

二是完善学院治理结构,激发院所融合活力。在学科布局上,注重各二级学科的均衡发展,让学生从本科起就受到全面的训练。在师资建设上,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激发研究人员的教学热情和专职教师的科研潜能。在平台建设上,疏通院所教师及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合作渠道,在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组织运行、教研与学术交流的开展等方面真正融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具有社科大特色、建立在“科教相济”、“科教相长”基础上的科教融合道路。

三是落实“两入双一”方略,着力打造一流学科。再次整合后的文学院拥有中国文学、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大学科方阵。重组后的文学院一方面要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主流,在核心学科的发展上持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全面融入社科院体系,把民间文学、古典文献学、史诗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独具优势的特色学科做强做好。进一步贯通本硕博培养体系,切实将社科院的科研优势与文学院丰富的办学与教学经验相结合,打造学科整体优势。

我们深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进程中所肩负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我们也有信心让文学院在社科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建设中发挥好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