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会学者合影 朱高磊/摄
11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承办,《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秦汉史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文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助理、历史学院执行院长展龙出席。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4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处长王炜教授主持。
卜宪群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是秦汉史研究的新阵地。“秦汉史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价值的重要命题。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之一,相关问题需要学者进行深入探讨。
高文书(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主编)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所设“秦汉史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专栏的情况,希望与会学者通过此次研讨会拓宽视野、交流思想,共同推进秦汉史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结合。
展龙教授认为,秦汉时期是中国帝制时代的开端期,也是中国帝制国家治理体系的确立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秦汉史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会议主题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讨论的内容涉及地方治理、边疆治理、文化治理,最后上升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
会议主题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袁宝龙教授主持,邀请6位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心得和学术思考。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随园学者”晋文教授聚焦正史记载中最早的少数民族翻译堂邑氏胡奴甘父,探讨了其在张骞通西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秦汉史研究室赵凯主任分析了两汉京师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贾丽英教授对悬泉汉简中的乌孙纪年简进行研究解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小锋教授探讨了匈奴冒顿单于致书汉高后事件的政治动机与影响。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郭伟涛副教授对顾颉刚的“古史层累造成说”进行了辨析。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符奎副教授通过对内蒙古鄂托克旗米兰壕东汉壁画墓考察,认为建立在具体生态环境基础上的统一互补的经济模式、政治理想以及实践活动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

分论坛现场 霍童超/摄
会议设有3个分论坛,35位学者围绕秦汉简牍与地方行政、秦汉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秦汉思想文化与共同体意识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助理张梦晗副教授主持。
《史学理论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志民,《中国史研究动态》副主编苏辉,《南都学坛》副主编孔永红介绍了各自刊物在历史学专栏建设方面的经验。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博凯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于天宇助理研究员、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高海云副教授汇报了分组讨论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孙晓研究员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此次学术研讨会凸显了秦汉史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丰富了对秦汉时期历史内涵的阐释,而且为现代社会治理、民族融合与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刻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任朝旺教授致闭幕词。他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感谢,向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学报尤其是史学版块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学报将进一步做好学术服务工作,与广大学者共担学术使命,共建“学术共同体”。
文章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 ,作者学报编辑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