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门户 校长信箱
xzxx@cass.org.cn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大要闻 > 正文

社科大要闻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5-08-30

编者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一所乘时代春风成长的大学。办好中国社科大是党中央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中国社科院深化落实“三项共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教育工作的方针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改革,激励引导全院科研教育工作者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国社科院开展了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评选工作,此次评选共设立3个大类6个项目。本期继续推出系列报道,挖掘每个获奖项目背后的故事,一起探索他们心中的人文之光。

“育人如植木,根深方叶茂。”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沃土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务处处长、广播电视学专业负责人罗自文深耕二十余载,以家国情怀为根、以科教融合为径,努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学术能力的研究型人才。“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能在书斋里做学问,更要能在时代浪潮中扛责任。”罗自文在受访时如是说。

2024年,罗自文主持的“厚植家国情怀  深度科教融合: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成果,在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评选中摘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从课程体系革新到科研反哺教学,从团队锻造到成果辐射全国,罗自文以躬身践行的教育智慧,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他说,这个奖项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让我们更坚定地相信:把家国情怀种进学生心里,把科教融合做进培养环节,才能真正培育出国家需要的社科人才。

思政铸魂:让家国情怀扎根学术土壤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这是罗自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深知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必须筑牢信仰根基,他带领团队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尝试在各类课程中有机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构建出“分、合、融”的课程思政路径。他主编的《影片解读》教材及同名课程,以生动案例解析主流价值观,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为全国思政育人的标杆。“我们选取不同时期的经典影片,不是让学生简单看剧情,而是引导他们分析影片背后的历史逻辑、价值追求。比如讲《无问西东》时,会让学生思考‘那个年代的青年为什么而奋斗’,再联系当下‘新时代青年应该怎样奋斗’,让信仰教育有温度、有深度。” 他介绍道。

在课程实践中,有三类学生反馈令他印象深刻:一是始终坐在前排、渴望全方位聆听与互动的学生;二是课后频繁提问、带着批判性思维探讨甚至延伸思考的学生;三是明确自身专业方向和发展目标,通过持续努力最终在学术深造、职业发展等多元路径上实现自我追求的学生。这些反馈推动课程迭代,一方面,通过专业作品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研讨问题以落实“两性一度”;另一方面,关注学生职业规划,实现教书与育人并重。

在筑牢学生信仰根基的基础上,罗自文进一步推动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探索科教协同育人新路径。他推动全校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将“家国情怀”写入专业核心目标。通过“导师分段接力”机制全程护航学生成长:大一配备生活导师,大二匹配学术导师,大四定论文导师,让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科研与实践。罗自文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解释这一机制的运作逻辑:“大一学生刚进校园,生活导师要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大二接触专业学习,学术导师要带着他们做一些与社会现实相关的小课题,让他们在科研中体会责任;大四写论文,导师要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发展中的真问题,让学术研究有现实意义。”

罗自文为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新生开展导师见面会

科教融合:打通教学与科研的“双向通道”

如何让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罗自文团队认为:“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能让教学内容更鲜活、更前沿,教学能让科研成果更好地传承、更有生命力。”

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所结合”的独特优势,他牵头组建特聘教授、岗位教师、专职教师与研究生导师“四位一体”师资团队,推动本科生“早进团队、早触前沿”。近三年,学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逾百项。

在这一过程中,罗自文强调学业压力与科研参与并不矛盾,学业压力可通过优化学习方法缓解。例如,有学生提前通读教材、掌握知识框架,上课只专注于不懂或感兴趣的内容,效率大幅提升。科研参与则需基于学生专业兴趣和课堂知识,如课堂讲解《钢琴课》提及女性电影后,有学生深入研究中国女性电影及导演状况,还有学生结合动画电影探讨同人群体通过二次创作进行文化传播的机制,及其对群体成员身份认同与心理联结的构建作用,实现学业与科研齐头并进。

在课程体系创新中,罗自文团队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秦汉史专题”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并推出“金融学”“艺术概论”等北京市优质教材课件,构建起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体系。与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实践视野。

罗自文为劳动教育基地揭牌

与此同时,罗自文主导建设“视听传播案例库”“经典影片库”等数字化资源平台,并建设“视听语言”教学网站、开办“影视的光辉”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积极推动教育资源跨校跨区域共享,为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型人才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躬身践行:以“黄大年精神”锻造育人团队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罗自文深耕高等教育二十余年,主持参与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课题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在学生们眼中,他是“行走的案例库”——从《觉醒年代》的叙事张力到国际传播的守正创新,信手拈来皆是学问。他所在团队曾获评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罗自文认为,传承 “黄大年精神” 最关键的是家国情怀,这是一种政治使命感。“作为黄大年式团队,我们要做好教书育人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强自身科研、锤炼教学能力、关注学科前沿,将最新学术进展分享给学生,教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团队需共同践行家国情怀,并在院所融合背景下,围绕新时代融媒体人才培养各展所长。比如,我从事广电教学时,就专注于培养学生对视听作品的兴趣与解读能力。”

相关教学团队获评“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同时,罗自文推动教师分层培养计划,通过“卓越教师能力培训计划”,团队实施分层培养策略:骨干教师开设示范课传授经验,青年教师参与教学沙龙提升技能。2023年,团队成员获“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实验教学指导教师”等省部级荣誉20余项,7门课程入选国家级“金课”。主编的教材《影片解读》被多所高校列为指定用书,教学经验通过师资培训、学术交流推广至全国,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

罗自文常对学生说:“学术报国不是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这体现在每一篇严谨的论文里、每一次深入的调研中、每一次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的思考上。他表示,未来,将与团队共同继续以躬身践行的姿态,为民族复兴伟业培育更多“政治可靠、学术精湛、视野开阔、人格健全”的社科英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