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一所乘时代春风成长的大学。办好中国社科大是党中央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中国社科院深化落实“三项共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教育工作的方针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改革,激励引导全院科研教育工作者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国社科院开展了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评选工作,此次评选共设立3个大类6个项目。本期继续推出系列报道,挖掘每个获奖项目背后的故事,一起探索他们心中的人文之光。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以其推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大势所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高迎爽以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性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本科教学改革新模式。由她领衔的“学术写作与沟通”课程团队致力于为全校各专业的本科生提供科学系统的学术素养训练,大力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人文社科人才跨学科培养新路径。该课程在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评选中荣膺“一流课程奖”。

以人树人
用榜样的力量赓续学术薪火
“学术写作与沟通”是面向所有本科生的通识核心课,旨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提升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和科研素养。秉持“以人树人”教育信念的高迎爽在组建课程教师团队时自有其选择标准:课程任课教师不仅要热爱本科教学,还要有一定的学术积淀和学术活力,能够有效地将科研经历、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跨学科教学团队组建起来,既有传统文科领域的专家,也有应用学科、 AI技术背景的教师。“教师必须接受该课程的教学理念,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教学热忱、教育情怀、教学方法与科研能力兼具,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促进学生成长。”高迎爽如是说。
她坚信榜样的示范作用,邀请学界名家、青年翘楚和优秀毕业生进课堂,让他们分享学术写作经验与个人学术成长经历。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不同领域优秀学人的风采和学术研究的魅力,树立起专业自信与学术理想,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
高效互动
以循证教学引导学生成长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是基本的课程教学理念。高迎爽深知,学术写作与沟通对师生交流互动要求非常高,有效的高频互动是因材施教、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基础。每学期伊始,她就设计方便师生“对话”与沟通的专属桌签,营造学术交流的“在场”氛围,通过设置课堂分享环节、课后逐一反馈作业等方法增强师生交流互动。
在课程设计上,她重视基于数据的循证教学,精心设计调查问卷,掌握学生对于学术写作的认知水平,再结合学校教学督导组对本科生结课论文、毕业论文的审查情况,深入分析学生写作水平,开展针对性教学:从论文选题阶段的问题意识培养到文献综述方法传授与批判性思维训练,再到具体写作细节指导,高迎爽与课程团队始终关注学生成长规律,关怀学生困惑。她和课程团队构建了多学科融合的语料库和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保障。针对本科生在学术写作中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课程组巧妙创新作业设计,允许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论文,并引入贡献度赋分机制,通过分阶段提交作业、初稿反馈、终稿考核等环节,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和思考、分解压力。

学生在课上探讨学术写作选题与方法
技术赋能
以知识加工培育“人工智能商”
高迎爽始终坚信,大力推进智能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她加入了清华大学牵头组建的“写作与沟通”虚拟教研室,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参与线上教研活动,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和兄弟院校的创新思路融入课程教学中,让课程设计始终走在理念与实践的前沿。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敏锐认识到其对于学术写作乃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刻影响的高迎爽开设了“智能社会科学范式与学术写作”专题课程,将人工智能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她以自己讲授的课程为案例,与学校数字文明与智慧决策实验室科研团队合作,研发专注于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的专项大模型智能体平台。下一步,她希望通过“边研边用”引导学生使用、创建大模型驱动的智能体,深度参与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同时,设置智能社会科学与学术写作工作坊,以具体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在研究中“真刀真枪”应用、训练人工智能大模型。

高迎爽在主持“智能社会科学范式与学术写作”专题课程
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不再单纯依赖海量数据堆砌,而是对数据质量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大模型训练不仅需要大规模的标注数据,更需要领域知识人才进行深度的“知识加工”。所谓“知识加工”,是指通过机器与人工标识将多模态原始数据转换为高信噪比知识信息的工作流程。这一过程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标注,需要具备高等教育背景的专业人员运用跨学科知识开展可解释性因果推理的深度加工。而社会科学领域是大模型知识加工的主要场景,将为文科生提供新的就业市场。高迎爽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非常注重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系统塑造学生的“人工智能商”,在师生“从游”中实现从人工智能技术原理到知识逻辑的学习掌握,在科研训练中培养人才。高迎爽谈到,我们培养的是哲学社会科学顶尖研究型人才,要引领时代、引领技术发展。

高迎爽与数字文明与智慧决策实验室技术团队在研的教研智能体训练平台
高迎爽的教学实践充分彰显了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更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智能时代的责任与担当。正如她所说:“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的使命就是培养面向未来、引领发展的研究型人才。” 路虽远,行则将至。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高迎爽与其课程团队,正以坚定的步伐探索着哲学社会科学顶尖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