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门户 校长信箱
xzxx@cass.org.cn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大要闻 > 正文

社科大要闻

服膺国家需求,筑梦新闻传播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融合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5-10-11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认定名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融合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成功入选。该团队由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教授领衔,汇聚了唐绪军、季为民、漆亚林、黄楚新等一批优秀教师,他们心怀“国之大者”,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新闻传播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师团队的使命与担当。

心怀家国,服务战略需求

“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就像一面旗帜,要求我们必须定位在为党和国家服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胡正荣教授介绍,团队的初心和使命在于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实践重大问题、学科重大前沿。

围绕媒体融合与国家治理等党和国家关切的重大议题,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广泛调研,撰写了多篇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团队获批中宣部、中联部、国家社科基金等10余项重大课题,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成果奖20余项。

团队将学术研究与服务国家紧密结合。冷凇教授担任2025年亚冬会开闭幕式总撰稿,带领学生团队精彩呈现中国气派;苏媛副教授指导学生与中国外文局合作推出AIGC创意作品;团队持续组织学生参与全国“两会”报道,以青年视角传递中国声音。系列成果《新媒体蓝皮书》《青少年蓝皮书》等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思想库”,屡获“优秀皮书奖”一等奖。

胡正荣教授强调:“媒体融合与国家治理,放大看就是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我们的教学、专业和学科建设都需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来开展。”

立德树人,涵养优良师风

团队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立教之本,成员们敬业奉献,垂范在先。胡正荣教授身兼院所领导,凝聚科教融合力量;朱鸿军教授编撰超千万字学科年鉴,为新闻事业留存史料;孙萍副研究员历时七年深入“外卖骑手”群体开展田野调查,推动行业政策改善。

团队构建了“老中青”传帮带的合理梯队,充分信任并压担子给青年教师,通过联合申报项目、搭建“啄木鸟工作坊”、探索双向互聘机制等方式,激发团队活力。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教授表示:“教师需要尽职敬业、甘于奉献,身先垂范,以德为先,方能成为后学楷模。”团队成员恪尽职守,无一例师德违规问题。

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团队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如“建设性新闻工作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带领学生深入浙江、山东、重庆、云南等地,将新闻与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融价值引领于专业实践。

教研融合,培育卓越人才

面对行业深刻变革,团队聚焦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季为民教授主持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罗自文教授主持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影片解读”。团队获评多项北京市教学改革项目、优质课程和教案,顺利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讲义》等重要教材编写任务。

科研育人是鲜明特色。团队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吸纳学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学生得以采访外国政要、调研数字劳动者、探索乡村振兴模式,实践与学术能力显著提升。工作坊、见习营孵化作品传播量破亿,学生在CSSCI发文、学术论坛发言及各类国家级赛事中屡创佳绩,多人荣获范敬宜新闻学子奖。

2025级直博生杨婧童分享道:“老师们将媒体发展、国家治理与专业前沿深度融合。暑期我参与AI赋能主流媒体变革调研,深入县级融媒体中心,真切体会到紧扣国家需求才能产出有价值的研究。”胡正荣教授认为,教师必须通过前瞻性研究和课程更新,引导学生把握专业方向,提升认同感与适应未来岗位的综合能力。

面向未来,持续砥砺前行

“黄大年精神”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是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展望未来,团队将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特色思政育人活动;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孵化更多精品课程教材;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导向,提升科研创新与智库支撑能力;完善科教融合机制,培育学科带头人与青年骨干,努力建设一支有担当、有情怀、有组织、有水平、有活力的教师团队,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事业与国家发展大局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