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门户 校长信箱
xzxx@cass.org.cn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媒体关注

【人民政协报】春风化雨向美而行 ——全国政协“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专题调研综述

2022-09-24

调研组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幼儿园调研

调研组在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幸福小学调研

从孔子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王国维疾呼“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再到蔡元培号召实行包括美感教育在内的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美育深深植根于中华教育传统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一直围绕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事关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2020年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美育工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双减”的要求。“双减”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

所有这些都为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加强中小学美育工作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总体上看,学校美育工作仍然存在着对美育的功能定位认识不清、美育资源不足、美育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9月5日至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率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专题调研组赴湖南、湖北调研,深入常德市第一幼儿园、常德外国语学校、三峡大学、秭归县第一实验小学等地,实地了解美育工作开展情况,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加强和发展集智聚力。

▶ 优化师资 改善条件

麻小娟是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镇中学的音乐教师,已经在农村学校教了7年音乐。国家对美育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她深有体会。

“之前,小学音乐课一周开设一节,现在变成了两节;刚工作的时候,我是学校唯一一名专业音乐教师,现在已经有4名。另外,学校每学期的大型美育活动也从无到有,从有再到精彩纷呈,这些都让我觉得在教育领域里终于有了我们音乐教师的‘一席之地’。”麻小娟表示。

但同时她也注意到,在很多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学校,美育教育还是缺乏的。智育占去了学生90%的时间和精力,体美劳皆成点缀。专业的音乐美术教师仍然缺乏,很多音乐课都是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老师自己上课都力不从心,学生学习也就漫不经心,学不到专业知识,更谈不上审美能力的培养。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何报翔也注意到,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美育师资和设施建设存在的短板问题。“根据国家现行美育课程设置标准测算,目前湖南省美育教师差额达5845人,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规模学校音乐美术教师配备不到位问题比较突出,教师专业能力相对滞后,部分学校配备的音乐、美术功能教室面积也不达标。”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金元提到了美育课程建设的差距问题。“一些学校存在重美育实践活动、轻课程建设现象,普通高中、高校艺术类课程大部分没有作为必修课,虽然开设了教育课程,但效果不明显。”

其实,学校美育工作在师资、课程等方面的欠缺并非个例。不少学校反映,美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难度大,考核评价落实难度大,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实施乏力,艺术学科纳入中考范畴推进力度也不够大。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认为,应全面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编制管理办法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定期招录、补充美育教师,做到应配尽配。加强美育教师的培养培训,让专职教师“回流”专任岗位,让兼职教师参加适岗培训“回炉”淬火。同时,在师范类院校试点培养全科教师,提升全体教师人文素养适应美育教育需要。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刘广建议,完善美育课程设置,明确美育课程核心及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的目标,围绕课程目标,精选且统一教学素材,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按级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学习课时,实现主线贯穿、分级衔接、循序渐进。

委员们还提出,各级政府要主动担责,多方筹措资金,提高中小学艺术专用教室的配备率,改善艺术教学器材和课外活动场地条件,实现保障条件的升级换代。

▶ 要做全景 而非“盆景”

谈起学校的美育教育,常德市第七中学高2006班学生陶锡靖打开了话匣子。

“在学校学习期间,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学校通过校园环境、课程教学及校园活动等各种途径让我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这让我感觉美育不仅是在音乐、美术课堂中存在,在各个学科的课堂中,老师都在引导我们发现美、体验美。学校的语文阅读课让我感受到文学的美,在物理、数学、化学课堂中感受到的则是对称美、简单美、和谐美、守恒美……”

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育?是吹拉弹唱的技能教育还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教育?是应该搞花花草草、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还是要大力开展艺术活动,让学生参与艺术欣赏、艺术创造活动和艺术批评,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围绕这一话题,委员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认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学校美育工作直接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在调研中发现,尽管美育越来越受重视,但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美育误区。比如,有的地方和学校把美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技能培训,难以充分展现美育价值;一些学校惯用抽象思维教导孩子,让学生更多关注艺术作品传达的意义,而忽略了调动学生感官,直接感受声音、色彩、形状、形式等美感。

“需要认识到,将美育纳入中招考试,是一种以政策倒逼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音乐、美术教育的措施之一,目的是逐步改变美育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边缘化窘境。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以知识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避免功利化、分数化的追求。”刘林说。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美育并非艺术课程专属,而应贯穿各个学科。学校需要在教研环节突出美育元素,挖掘艺术课程之外的美育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蕴含在各个学科中的客观规律之美、人文关怀之美、创造发明之美、探求真理之美。同时,在校园文化营造方面,突出美的引领,营造校园美的环境,让学生从校园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中感受美的存在和影响,进而生发美的心灵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委员们认为,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要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基本素养的高度来认识,放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教育引导广大教育管理者、校长、教师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美育的目标和重要意义,摒弃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群体、重比赛轻普及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真正把美育思想融进办学理念,把美育寓于所有课程之中,加强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着力构建“大美育”工作格局。

▶ 资源共享 家校协力

熊雅衡是宜昌市实验小学503班刘熊泽熙的妈妈,平时对儿子学校的课程和活动颇为关注。她发现,宜昌实验小学的美育教育有两个特点。

“首先,无论学校获得全国、湖北省多个金奖的节目《雀尕飞》《推磨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溜子经儿唱进来》等等,还是学校京剧、管弦乐团、合唱、形体礼仪、皮影、剪纸等多个艺术类学生社团,都有宜昌市市区文化艺术组织的专家参与和家长的身影。其次,这些文化艺术项目都深深根植于三峡特有的民族文化之中,打下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据她了解,“双减”后,宜昌市实验小学还分别与宜昌市文化局、演艺公司、京剧团、歌舞团、屈原书院、墨池书院等多个艺术组织和团体签订了战略发展协议,开设了更多的具有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社团,聘请了一大批艺术专业人士到校担任老师。

“这是美育教育应有的走向。一方面,学校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坚持‘一校一特色’,有规定动作,还要有自选动作,充分挖掘各学校地方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美育场所。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公共美育机构和场所的作用,形成有效的校内外协同机制,积极拓展美育资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表示。

这一观点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不谋而合。“美育,不仅仅在校园里,不仅仅在教室里,它还在社会广阔的大课堂上。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更要充分利用好学校所在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把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作为美育课的实施之地。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也应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工作,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

委员们建议,设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协调学校与城市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加大合作开设“第二美育课堂”,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邀请优秀文艺工作者到“第二美育课堂”兼任教师,整合校内、校外、社会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同时,以文化企业、文旅项目等为依托,开发美学研学路线,举办各种美育活动,探寻“以美育人、美美与共”的社会美育新路径,让各领域美育智慧形成美育共同体,合力打造“无围墙”的社会美育大课堂。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评优的方式给予支持。

“其中,也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可以开展‘家校’‘社校’以及‘家校社’合作,有机地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闭环,合力于美育,实现‘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常荣军说。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变的世界,人类的教育也处在大变革的前夜,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美育是促进改变的利器。正如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所说,‘有为健康的教育,有为认知的教育,有为道德的教育,还有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最后那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全面的和谐’,让我们同心协力,向美而行。”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表示。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2年0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