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主办的“数智时代劳动科学与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2025年新年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劳动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等多个部门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国内外劳动关系治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表示,数智赋能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并呈现出趋势性变化,如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新增劳动力供给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一大批新生代、网生代投身新业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都阳介绍,新一轮技术进步已经表现出革命性特征,无论是供给侧的技术创新,还是需求侧体现的技术渗透率,技术进步的速率都在加快,这要求我们拥抱新技术革命,同时确保不破坏就业增长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文书表示,中国企业正面临海外劳动力市场的多重挑战,需要应对好海外劳动争议,积极培养国际化人才,关注本土化招聘,同时多方联通、协同施策。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林嘉介绍了《劳动法》颁布实施三十年来,数字时代劳动用工的变化,包括:用工方式多样化、资源整合平台化、劳动组织扁平化、劳动管理算法化、劳动关系去管制化等。她强调,数字时代劳动用工变化对劳动法带来了挑战,既要坚持劳动法固有立场,又要积极回应数字时代对劳动用工带来的挑战。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傅德印表示,高校要积极参与建设产业工人队伍技能形成体系和成长成才路径通道、积极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理论研究、做好产业工人与青年学生协同培养。(经济日报记者 康琼艳)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