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门户 校长信箱
xzxx@cass.org.cn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大要闻 > 正文

社科大要闻

王华教授主持国社科重大专项“中国与现代太平洋世界关系研究”开题

2022-08-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重大问题研究专项“中国与现代太平洋世界关系研究”开题论证会召开

7月15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王华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重大问题研究专项2021年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与现代太平洋世界关系研究(1500—1900)”(项目编号:LSYZD21015)开题论证会在良乡校区召开。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文书出席并致辞。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梁茂信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俞金尧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李庆新研究员、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仲伟民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包茂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刘文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朱明教授受邀担任评议专家。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孙宏年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规划处处长郭子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刘强副教授等出席会议。项目子课题负责人施诚教授、曲升教授、费晟教授、陈博翼副教授和课题组成员30余人线上参加会议。开题论证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处长王炜和专家组组长包茂红教授分别主持。

李国强代表中国历史研究院,对项目的顺利立项和项目启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结合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的基本情况,指出该项目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政治导向鲜明。项目牢牢把握“从太平洋世界看中国”这条主线,把探究近代以来太平洋世界形成历程中的中国作用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基础研究、理论性探索、全局性把握,系统呈现、深刻揭示太平洋世界实现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的历史方位和特殊贡献。二是问题意识突出。项目以太平洋世界为考察范畴,聚焦中国与太平洋世界的四组关系,立足中国视角和中国立场,遵循学史、治史、用史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思路,具有基础性、理论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三是注重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多学科融合。项目十分重视打通古今、融通中外的跨学科、跨领域、多学科、多视角融合性研究,整合了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产出突破性、标志性学术成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他还对团队的研究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文明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引领,坚定政治立场,勇挑时代重任,践行史学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树立大历史观,把系统梳理1500—1900年间太平洋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结构特征、动力机制的重任扛在肩上,把深化中国与太平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举在头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太平洋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打造一部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二是努力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紧扣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关切,以成果为导向,潜心开展原创性研究,不断创新研究思路、更新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拓宽研究领域、深耕文献资料,把现代太平洋世界形成发展的历史特点、内在动力、基本脉络、客观规律讲清楚,把中国对现代太平洋世界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讲明白,把中国与太平洋世界各国人民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的道理讲透彻。三是严格执行国家社科基金相关管理制度规定,增强责任意识,遵守项目管理政策和有关财务制度,做好项目自我管理工作,认真履行项目立项中所作的承诺,保证项目研究平稳有序、合规合法开展,按时保质完成项目研究,及时提交高质量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

高文书代表学校,对项目的立项表示祝贺,对中国历史研究院李国强副院长和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建设,致力于打造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历史学院是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教融合学院之一,如何进一步深化历史学学科建设、推进历史学学术研究,是学校和学院正在着力谋划和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真诚地希望与会专家给予学院的建设以指导,希望兄弟院校的历史学院系和专家学者给予学院的发展以支持;真心地希望评议组的各位专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课题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学术上给予更好、更全面的指导。同时,他希望王华老师和课题组认真吸收专家们的意见建议,把项目研究做好,产出高质量的成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开题论证环节由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包茂红教授主持。王华代表项目组,向专家组和与会的领导、嘉宾致以谢忱,并就项目研究情况作了简要汇报。他对项目选题的出发点和意义以及力图实现的五方面研究补充和突破作了介绍,并集中就项目的总体设计思路进行说明。项目研究计划在确定太平洋世界视野框架的基础上,对有关的学科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对近代以来太平洋世界的发展和关系图景进行系统的概括性描述,分别通过以贸易为中心的经济生活和体系变迁,政治-外交关系视域下的太平洋国际政治环境演变,移民和文化视野里的人口跨域流动和移民社会及文化变迁,生态视域下的人对太平洋世界环境关系的重塑等四个子课题研究,捋清史实,分析解释原因和特征,阐明关系,挖掘其背后赖以支撑的动力机制,勾勒出自16世纪以来中国和太平洋世界整体化发展之间的历史关系。

施诚教授向专家组汇报了子项目“中国与现代太平洋世界的经济贸易关系”的有关研究情况。太平洋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形成是子项目研究的重心,大航海之后太平洋地区如何渐趋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哪些商品贸易类型以及表现为怎样的具体贸易形态,1500—1900年间太平洋世界经济贸易变化背后的动力到底是什么?东方和西方两个贸易体系是如何实现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都需要通过研究弄清楚。对于变化动力的认识是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在其中,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绝对不容忽视。由此就带来必须要解决的几个突出挑战:如何突破“欧洲中心论”的局限;如何解决多语种的问题;如何把太平洋的经贸与印度洋、大西洋的经贸有机地联系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曲升教授汇报了子项目“中国与现代太平洋世界的政治—外交关系”的有关研究情况。他认为,太平洋世界长时段、大范围的网络空间互动条件下的贸易、移民、环境等运动现象是国家战略和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子项目就是要利用太平洋世界整体视野,坚持传统史学的政治研究基本思路,力图从地缘政治、大国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来阐释和分析现代太平洋世界的形成及其本质,在这个基础上反思中国在面对太平洋国际关系重大变动时所作出的反应,界定中国在现代太平洋世界所扮演的角色。继而,他对太平洋世界形成和国际关系展开的一个基本动力作出了判断,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子项目研究的四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和三个层面的基本思路。

陈博翼副教授汇报了子项目“中国与现代太平洋世界的移民和文化关系”的有关研究情况。他说,该子项目研究力图阐述和分析中国、日本、朝鲜、印度、东南亚群岛间和在西太平洋的移民以及跨太平洋前往美洲的移民对近现代太平洋世界形成的影响。在全球史与海洋史的视野下,思考这种太平洋内移民和文化的交错和网络形成、环境的影响、国际关系的纠缠以及经济的共生关系。项目组试图在重新整合、审视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新视角、新问题、新材料的发掘和检视,从大航海之后太平洋地区移民网络的形成、太平洋地区移民迁移情况和移民社区及文化发展情况、中国与太平洋世界的移民和文化关系如何产生变化三个方面,系统梳理太平洋世界的移民和文化发展,发掘中国的太平洋移民网络、移民社会在现代太平洋世界形成中的重要地位,总结出背后的动力特点和意义。

费晟教授汇报了子项目“中国与现代太平洋世界的生态关系”的有关研究情况。他认为,现代太平洋世界的一体化也是各种生态要素互动和重组的事件,中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历史本身也因为这种生态联系和变化而改变。太平洋世界的自然资源开发活动是本研究的一个抓手,它影响了太平洋世界不同地区的生态联系和重塑。太平洋是历史的一个载体,是一种通道,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认知和认同。中国进入现代世界包括太平洋世界的生态变化进程是具有自身能动性的。19世纪后中国人越来越明显地利用西方的殖民网络来打造一种可称为生态文化的交流网络,构建出自己的海外资源边疆。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看待它,要综合、平衡地考虑西方殖民扩张的阶段性特点和本土力量调适的能动性是如何在太平洋世界的生态变化中展现出来的。

专家组的七位专家逐一对项目进行了评议,提出了许多切中肯綮的意见和建议。

梁茂信教授肯定了项目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认为,该项目所涉及的历史空间和思维空间很大,内容和主题丰富多样,这既是一个长处,也同时构成挑战。他针对性地提出如下几方面建议:一是“太平洋世界”的概念范畴需要界定清楚;二是在使用“现代”这样一个西方概念时,需要谨慎地予以学术界定;三是对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借鉴,不能冲击了对于主题线索的厘定,以及如何在尊重西方引领的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基础上避免“西方中心论”,把握好两者间的平衡;四是需要对为何将时段下限划定在1900年作出解释;五是在论述移民问题时要兼顾欧美白人等其他地区的人群在太平洋地区的迁移和影响;六是要关注中国与西方在太平洋地区的环境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互动和相互影响;七是要在研究中切实加强、处理好总课题和四个子课题之间的衔接关系。

俞金尧教授也就1900年的阶段划定需要作出明确解释表达了看法。他进而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在总课题和各子课题中都需要妥善处理好世界市场/世界体系、太平洋世界、地方网络三者间的关系,世界市场和太平洋世界形成最重要的动力是资本主义,这一点需要在课题中予以突出强调。二是需要认真考虑、妥善处理好中国怎样主动参与太平洋世界乃至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并发挥积极主动作用的问题。三是在太平洋世界的生态环境变迁中,中国市场的需求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市场的需求催生了贸易,影响到对太平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就影响到太平洋的生态环境变化。如果没有中国因素的介入,太平洋世界恐怕是不容易形成的,因此需要好好发掘中国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主动性作用。四是要注意并妥善处理好现代的语言、语汇在进行历史描述和历史阐释时的适用性问题。五是建议项目组能够将所获取的资料开发成一个数据库,为后续的太平洋史研究提供一个资料基础。

李庆新研究员肯定了项目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表达了对项目组顺利完成研究的信心,同时对项目组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考虑如何在研究中切实凸显、落实中国在太平洋世界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目标,思考在16世纪到20世纪的大转型时代,中国是如何适应并融入太平洋的历史发展进程,适应海洋发展的潮流,从被动到主动,推动太平洋世界的建构和发展的;二是要深入中国历史本身去探讨中国的海洋发展历史、对外交往历史,要以长时段、分阶段的视野来展开考察;三是要有一个多元的视野,要运用好政治的、外交的、经济的、市场的、社会的、民间的多元视角,更要进入到民间和社会,用好地区视角,在发现共性的同时发掘和尊重地区的差异性;四是注重继续发掘一手史料,包括中国的民间文献和海洋考古资料,尤其是沉船考古;五是要注意对海洋世界各国制度的研究,注意这些制度的交往和互动、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如何发展成为被这个海域、太平洋世界乃至东西方都接受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制度体系;六是要关注人群,既要关注华人,也要关注相关各国的人群,还要关注“太平洋海域的主人”这个相对稳定的人群,他们也是创造太平洋世界历史的主力。

仲伟民教授对项目研究寄予很大的期望,希望项目组通过这一研究,深化中国史和世界史研究的交流融合,希望此研究能够对改变一些传统认识和观念带来一定的助益,期盼着项目组能够顺利完成研究,写出一部真正的全球视野的太平洋史专著。他同时建议项目组:一是要处理好中国、东亚、太平洋和全球这四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切实处理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欧美主导性作用与“西方中心论”之间的关系,在避免“西方中心论”的同时防止沦入新的“中国中心论”;三是需要慎重对待和使用一些概念,比如从“东亚朝贡体系”概念人为衍生出来的“东亚朝贡贸易体系”就是实际上不存在的,对于该概念的错用和滥用,会导致对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出现偏颇。

包茂红教授追忆了我国太平洋史研究的开创者何芳川先生的学术成就:一是整体的太平洋历史发展进程,二是太平洋贸易网,三是太平洋文化交流史,四是太平洋国际关系史。在此基础上,他本人又添加了环境史这个新研究维度。包茂红教授继而表达了他对于此项目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的希望和期待,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需要进一步明确项目的核心主题,并据此准确定位研究的重点;二是需要处理好整体勾画和地方性凸显之间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找出太平洋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协调好西方列强和中国在太平洋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处理好欧美中心论与资本主义和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对殖民扩张的认识和评价,最新的日本社会经济史研究和英帝国史研究或可提供一些借鉴;三是如何在研究中更清晰地落实“从太平洋看中国”“从中国看太平洋”视角;四是项目组要争取适当发表一些外文论文,与国际太平洋史学界开展学术对话。五是要重视和充分利用口述史料和考古资料,通过新史料产生新认识、打造新认识,争取建构出真正从中国出发但又非“中国中心论”的新太平洋历史叙事。

刘文明教授肯定了项目研究的开创性价值,也指出其复杂性和挑战性。他从三个方面谈了对项目组的建议:一是如何处理好世界、太平洋和中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更好地驾驭和处理好各个子项目之间的关系,历史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几个子项目之间是内在地相互联系的,但不同维度之间又存在历史进程上的显著差异,如何在各自的研究中关照、处理好这种内在联系与差异,对于研究的成功很关键;三是如何在1900年之前的历史叙述中使用和处理“太平洋世界”这个现代概念和框架,在他看来,通过划分区域也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思路。

朱明教授在肯定项目研究的必要性之余,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项目研究的空间特性问题,除了主要的区域和国家之外,如中南美洲西部、北起夏威夷南至塔希提的太平洋岛屿和岛国,如何在研究中被充分地体现,如何关照各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布罗代尔的地中海模式也许能给本研究提供借鉴意义;二是对所研究问题的结构性认识问题,可能还是需要从学术角度去梳理,从地中海模式到世界体系再到全球史范式的发展,提醒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认识,要重视结构,重视视角的选择;三是将中国的纳入问题,葛兆光老师发表在《文史哲》的一篇有关14世纪末15世纪初日、朝、中三方博弈以及对东北亚国际体系的重新认知的文章,或许可以给项目组提供研究的借鉴。

经过闭门评议,包茂红教授代表专家组宣布了评议结果。七位专家对项目选题、开题报告和开题会议给予肯定,一致同意通过开题,并且期待项目组通过深入的交流和研究,产出一系列高质量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包茂红教授代表专家组向项目组提出五条改进建议:一是对项目所涉及的一些主要概念作出清晰的界定,对所涉及的时段和该时段内太平洋世界的发展特征作出说明和总结;二是进一步集中、明确研究思路;三是进一步凝练主题,聚焦在某些重点议题,做出既有代表性又有足够深度的研究;四是进一步收集原始史料,在理解和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削尖”研究思路,利用其他学科的新概念、新思维丰富历史研究;五是要平衡把握中国和外来力量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因为避免“西方中心论”而忽略西方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也不要走向“中国中心论”的另一个极端。

最后,王华教授代表项目组,衷心感谢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项目组将认真思考、吸纳这些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项目研究思路,充实研究内容,调整研究设计,扎实开展项目研究,聚焦研究重点,保质保量地推进和完成项目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