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大的春天总有些小秘密——驿站旁的万寿菊为何突然成簇绽放?过冬后重新蓄满的水池,睡莲和金鱼何时悄悄安了家?迎新日的花坛生机勃勃、毕业典礼的鲜花锦簇绚烂、小花园遍地春色,这些美好背后,是谁在默默操持?
这些小秘密,要从校园角落的暖棚说起。

早晨,第一缕阳光爬上校园的栅栏,花房师傅朱正祥踩着露水推开了暖棚的门。整个校园尚未苏醒,但藏在土壤里的虫子已经悄悄爬上了草叶,伺机啃咬植物根茎。这些逃过农药的“漏网之虫”,得靠他一双手一只只捉走。捉虫、育种、浇水……朱师傅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这片小天地是湿润的、充满泥土香气的,也是满目绿意的。齐整的砖块将土地分割成不同的区域,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不同生长期、不同种类的植物。

花房里有孔雀草、夜来香、鼠尾草这样的观赏性花卉,角落堆放着板凳和园艺工具等物品。绝大多数时间里,朱师傅都独自在此忙碌。

园艺劳动看似是“侍弄花草”的清闲,实则处处是学问。单说浇水,就有不少门道:壶里的水要在大缸里提前晒暖,免得冻着花草;浇水工具要按植物生长期选择,才能控制水量和冲刷力度;有些花草需要一天浇两次,有些得间隔着天数来浇。午饭和晚饭后,他还会来暖棚里监测温度。

这些细致活儿,既有业内已经成熟的流程规范,也有朱师傅自创的巧法子。比如一柄废弃的门把手,被他磨得锃亮,成了平整土壤的好工具。朴实无华的工具,在匠人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当然,困难总是不期而遇。学校送来的一株发财树,叶子总是枯黄耷拉着。朱师傅先查看树顶,发现不是叶片本身单独发生坏死,又挖开泥土检查根茎,排除了害虫啃咬治病的可能,直到掀开枝干表皮才发现,是细菌或真菌导致的腐烂病。这种病在初期从外表不易识别,后期病变明显时,皮层便已腐烂下陷了,幸好发现及时并对症下药。在师傅的悉心照料下,发财树正在慢慢恢复往日的活力。
今年已经71岁的朱师傅,干起活来仍是毫不含糊。他年轻时做过医生,如今成了花草的“大夫”,还兼职学校动物园的兽医,刚刚为小羊治疗过肠胃炎。说起这些本事,他搓搓手上的泥土,腼腆地笑笑:“就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嘛。”
朱师傅不善言谈,在镜头下显得害羞拘谨,可一介绍起花花草草时,他便放开了话匣子,细数每一品种植物的名称和特性。

听说记者要来采访,朱师傅担心自己不善表达,提前写好一篇自白。

朱正祥师傅:我是小院种花人
在我们园林绿化公司张振华张总和张少华主管的分工下,在社科大暖棚温室里,我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静谧天地——暖棚温室和种花小院。这里是我与花卉为伴的乐园,也是我心灵的栖息地。每当晨光初破晓,或是夕阳温柔地晒在每一寸土地上时,我便化身为小院种花人,沉浸在这片绿意盎然的世界里。

暖棚温室虽不大,但却足以容纳我对美好生活的所有向往。暖棚里有菊花、孔雀草、三角梅、水莲等鲜花盛开,育草育苗生机勃勃。茁壮的花,它们用丰富的色彩装点着这个暖棚温室,也装点了我的心灵。
在与花卉相处的日子里,我学会耐心和细心,每一株花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多次的浇水、施肥、治虫都需要恰到好处的把握,这份耐心和细心,也让我在忙碌之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在社科大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温棚小院的每一朵花,都承载着我对于园林绿化的热爱,充实了美化社科大的环境增添生机,也滋养了我的心灵。这些看似平凡的花朵,都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教会了我如何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如何去珍惜每一个当下。
我是小院种花人,一个与花卉为伍、与自然共生的普通人,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我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我相信,在社科大和园林绿化公司领导下,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呵护,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种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花海。
园林绿化 朱正祥
2025.4.9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而这个沉默寡言的老人,也无声地耕耘了小院的一方沃土。
2024年10月,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了这座朱师傅日夜守护的暖棚。后勤处老师王光亮介绍道:“它不仅能让室外绿植安全过冬,还是我们培育盆栽花卉的重要基地。从这里走出去的花卉,为校园的各个节日增添了喜庆氛围,美化了环境,也提升了师生的生活品质。”
在朱师傅的精心照料下,这个不起眼的暖棚成为了校园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重要保障。从这里培育的花卉不仅装点了迎新日的花坛、毕业典礼的花丛,也为日常校园环境增添了不少色彩。

如今,社科大已经成为良乡高教园区的一个绿化亮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朱师傅这样默默耕耘的园艺工作者和学校对绿化工作的长期重视与投入。
王光亮还向记者介绍了学校的绿化工作:“我们本着‘强化领导夯实基础,推进重点提升层次,规范管理加强养护,环境育人培养人才’的思路,持续投入资金改善校园环境。”

学校多年来在绿化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校园内栽种了二月兰、鼠尾草、地被菊、常夏石竹等20多个品种的花草;栽植了樱花、丁香、玉兰等近300株花树,以及柿树、海棠、碧桃、紫叶李等近2000株果树。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4300余株红豆杉、油松、雪松、银杏、白桦、国槐、五角枫等高大乔木,为校园提供了宝贵的绿荫。

王光亮自豪地说:“走在校园里,无论是银杏大道、梧桐大道、柳荫大道,还是红豆杉林、雪松林、玉兰林、枫树林、榆树林、白桦林、杨树林,这些特色景观都已经成为我校绿化工作的亮点展示。”

“现在学校绿化面积近20万平方米,校园覆盖率近53%,绿地率达到47.5%,乔灌木覆盖率达到70%。”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早在2019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22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绿化委员会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202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通过北京市绿色学校创建达标验收。

当同学们赞叹校训石下郁金香的热烈、感动于毕业典礼发言席前的灿烂时,或许该记得——社科大没有魔法,有的只是一双双沾满泥土的手,在育种盆埋下种球,在暖棚里调试滴灌,在寒风中为树木穿上冬装,在烈日下为花草修剪枝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朱师傅的双手,在暖棚里浇灌出一片花海;教师的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出万千可能;科研者的目光,在图书馆中探寻着真理的微光——无论是培育生命、塑造灵魂还是开拓认知,勤奋、严谨与热爱始终是跨越领域的共通语言。
正如朱师傅所言:“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呵护,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种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花海。”
劳动节的真正意义,就藏于凌晨暖棚里沾满露水的手套,藏于三尺讲台上沙沙作响的板书,藏于故纸堆中永不熄灭的台灯,更藏于每个劳动者日复一日为理想埋首耕耘的晨昏。这些看似寻常的坚持,终将汇聚成让春天永驻的力量。
劳动节之际,愿大家以泥土般的质朴、草木般的韧劲,在各自的生命原野上播种希望、静待花开。
致敬每一双托起美好的手
致敬平凡岁月里不平凡的劳动者
(供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中心橡果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