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第五届“东亚-拉美地区研究伙伴对话”国际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及西南科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会议主题为“面向开放、创新、包容、互鉴的东亚—拉美跨区域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胥锦成出席开幕式并作主题发言,副校长高程主持闭幕式。会议期间,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承办的青年领军学者论坛,表现突出,赢得中外专家广泛赞誉。
胥锦成:以教育为桥梁,推动亚拉合作走深走实

胥锦成在开幕式上作主题发言
胥锦成指出,东亚与拉美虽然远隔重洋,但同为“全球南方”的重要代表,共同肩负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促进文明互鉴的使命。他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区域国别研究,未来将进一步依托“科教融合”优势,深化与拉美国家高校、智库及研究机构在联合研究、学生交流、课程共建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他表示,希望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将开放包容的理念转化为多边教育合作的实际行动,将创新驱动的共识落实为联合研究的重点项目,将互学互鉴的价值观融入青年一代的成长历程,共同构建可持续的亚拉教育对话机制。
青年学者论坛被纳入高端会议,学生表现“惊艳全场”
作为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创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牵头承办的“青年领军学者论坛”首次被纳入高端国际会议主议程,吸引了来自东亚和拉美多所知名高校的优秀青年学者参与。我校共派出八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论坛发言,议题涵盖数字经济、能源合作、文明互鉴及叙事战略等多个前沿领域,展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出色的国际交流能力。
论坛议题设置前沿,回应区域合作现实需求。 本次论坛设立“青年行动派:共创亚拉高质量经贸合作新机遇”和“亚拉青年学者视野中的文明互鉴与现代化路径交融”两大主题,聚焦数字转型、绿色能源、文明对话等新兴领域,从多元视角探索拉美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发言视角多元交融,贯通文明互鉴与制度比较。 青年学者既从哲学角度比较印加文明与儒家传统,论证新兴媒体台促进文化理解的潜力;也有学者依据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华人移民在智利、阿根廷、巴西的社会融合差异,呼吁构建民间交流机制;还有学者从宏观国家战略和“东西南北”叙事框架出发,探讨全球南方叙事与区域内大国合作的前景。
论坛对话开放包容,彰显“全球南方”青年的责任担当。 青年学者就数字转型、绿色产业链协作等新兴议题发布研究成果,为跨区域产业链升级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并主动邀请拉美专家共商数据共享与联合调研,提出绿色能源合作升级等平等互惠方案,体现出推动南南知识共同体建设的自觉与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青年学者论坛上,部分学生使用西班牙语进行发言与交流,语言流畅、表达自信。多语种报告、扎实的文献基础与严谨的逻辑推理受到中外专家的一致肯定,充分展现了我校青年学子的学术素养与全球视野。多位拉美学者表示:“中国博士生不仅研究能力突出,语言水平和国际表达能力也令人赞叹,这样的青年是亚拉合作未来的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指出,青年论坛的纳入是“会议形式的一次成功创新”,既提升了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也为高端学术会议注入了青春活力与新鲜视角。“
高程:青年是亚拉合作的“桥梁一代”

高程主持闭幕式
闭幕式上,高程代表主办方总结会议成果。她表示,本次会议不仅是一场学术盛会,更是青年力量的集中展示。她指出,与会者共同见证了东亚与拉美相互倾听、深入对话,两大区域在重新认识自我、明确自身定位的过程中,以谦逊而自信的姿态,构建起双向互利、合作共赢的沟通渠道,为未来合作凝聚了更多共识。高程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继续深化与拉丁美洲研究所的合作,拓展学生参与国际会议、联合研究和海外调研的多样化平台,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专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校在区域国别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教育协同创新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继续发挥科教融合优势,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雄厚学术资源,推动“青年学者走出去、国际专家请进来”,打造亚拉教育合作新范式,构建“智库+高校+青年”协同发展新机制,为深化中拉关系、促进“全球南方”共同振兴持续贡献社科大力量。
(来源:社科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