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北京天朗气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园里的林荫道上充盈着丰收果实的香甜味道。2025级新生刚完成为期一周的军训,正式开启了用知识武装头脑的大学课堂生活。本届新生中,有一位女孩格外引人关注,她就是来自江西省上犹县的黄心怡。她以603分的成绩通过国家专项计划,成功录取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这一成绩的背后,不仅是她个人的努力,更承载着上犹县在教育帮扶下的蜕变。黄心怡的到来,正是这段帮扶情缘的生动见证。

从“贫困县”到“希望地”
上犹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与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县,过去长期面临经济薄弱、教育资源短缺的困境。黄心怡向记者回忆道,小学时的学习条件尤为艰苦,教室昏暗狭小,既无暖气也无空调,一个班级挤着60名学生,一位老师须同时承担两三个班的教学任务;而步入高中后,学习环境已截然不同,教室宽敞明亮,教学设备全面更新,班级也改成了26人的小班,老师们更是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关怀。
这样的改变,离不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定点帮扶。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社科院”)自2015年将上犹县作为定点帮扶县后,随即对这座赣西南山区县展开长达10年的全方位赋能:在产业层面,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绿色能源,为县域经济打造“造血”引擎;在教育文化方面,捐赠5万余册书籍、援建30余座社区书屋,还设立助学金、推进医疗帮扶,以“志智双扶”破解知识与健康的双重壁垒;在人才支撑上,不仅派干部驻村扎根,还组织专家开展调研培训,为乡村振兴注入长效活力……
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推进,2019年,上犹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每一位村民都感受了生活上实实在在的改变。黄心怡的父亲提起家乡的变化,脸上满是笑意:“以前村里一到晚上就黑漆漆的,走两步就怕摔跟头。这几年社科院帮我们装了100多盏路灯,从村口一直亮到村尾,现在家家户户门口都亮堂堂的,夜里出门散步、串邻居,再也不用犯愁了!”而对黄心怡来说,社区书屋更像一扇打开认知的“魔法教室”:“以前县里没什么文娱活动,放学后,我们要么在外面疯跑打闹,要么窝在家里看电视。自从书屋建起来,我就成了这儿的‘常客’,书里讲的那些远方故事、新鲜知识,让我看到了大山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从“受助者”到“追光人”
正是家乡在帮扶中焕发的新生,让黄心怡不仅告别了简陋的学习条件,走进了明亮的教室,更在心底悄然埋下一颗“学有所成后反哺家乡”的种子。这颗种子的生根发芽,也让她对未来的求学方向有了更清晰的向往——高三寒假,一次偶然的机会,学姐向她提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这所承载人文理想与家国情怀的学府,瞬间吸引了她的目光。当她听到校歌《人文之光》中“沿着千年文明的跑道,以人为本是共同的方向”这句歌词时,内心更是涌起强烈的共鸣:这与社科院十年扎根基层、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使命的帮扶实践,有着跨越语言的精神契合。也是在这一刻,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为她心中最坚定的目标。
如今,黄心怡带着家乡的期盼与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校门。报到当天,她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手中接过装有《共产党宣言》的新生礼品袋;随后又作为新生代表从校长张政文手中接过了题字赠书——墨香氤氲间,满是学校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许。在她指尖拂过书页认真翻阅的瞬间,那个曾在山区仰望星空的女孩,终于实现了梦想与真理亮光的交相辉映,也让“回报家乡”的信念有了更坚实的方向。
谈及未来,黄心怡眼神明亮且坚定:“社科院的帮扶人员为上犹县注入了太多心血,他们用行动告诉我,知识能为家乡带来改变。我要学好专业本领,将来像他们一样,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出一份力。”这份纯粹的初心,也得到了父亲的全力支持,他朴实的话语里满是期盼:“贫困山区太需要有能力、有情怀的年轻人建设了,我希望她能成为这样的人,把根扎在家乡的土地上。”
黄心怡这份“归乡报国”的人生规划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她对责任的深刻理解——这份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她最喜爱的书籍《平凡的世界》。书中的孙少安,曾有机会离开乡村,却选择留下承担家庭与家乡的责任,这份担当深深触动了黄心怡。“孙少安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逃离,而是有能力后主动扛起责任。”如今,她在课堂上认真汲取知识,在实践中主动积累经验,每一步都朝着“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目标坚定迈进,也让那颗因帮扶而种下的“反哺”种子,逐渐成长为能遮风挡雨的理想之树。
从“被照亮”到“发光者”
黄心怡因帮扶而逐梦、立志反哺的故事,并非个例。同样来自上犹县的赖厚芳,也在爱心帮扶下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在“夏森助学金”的资助下,她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毕业后毅然选择远赴边疆,成为一名援疆教师。回望成长路,赖厚芳曾动情地说:“从第一次接受夏森奶奶的资助开始,我就立志要以夏森奶奶为榜样,奉献自己,不负韶华。”
赖厚芳口中的“夏森奶奶的资助”,正是社科院帮扶体系中最为温暖的一份力量。它由社科院原外事局研究员、抗战老战士夏森同志设立,是一位老人跨越十余年的爱心坚守。早在2006年,夏森便率先捐资助力陕西丹凤县教育事业,为当地贫困学子点亮求学希望;2013年,她再捐100万元,正式设立“夏森助学金”,让帮扶力量有了更坚实的载体;随着社科院对口帮扶上犹县,2016年,这份爱心也跨越山河,将资助范围扩展至这片革命老区。截至目前,“夏森助学金”累计金额近300万元,惠及上犹、丹凤等地500余名困难学子。
十年深耕,社科院以“志智双扶”为笔,在革命老区的土地上写下振兴答卷——不仅为乡村带来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发展的机遇,更用知识与善意点燃了内生动力,让“向上生长”的信念在学子心中扎根。现在,越来越多像黄心怡、赖厚芳这样的年轻人,经历着从“受助者”到“振兴者”的身份蜕变:他们带着在校园里习得的新视野、新思想,带着对乡土的深情,重新回到家乡或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成为乡村振兴的新鲜血液。正如黄心怡所说:“社科院传递给我们的是永远向上的正能量。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把这份力量继续传递下去。”未来,这些心怀感恩的“追光者”,将继续高擎“人文之光”,让帮扶星火在更多乡土间燎原,照亮乡村振兴的更广阔图景,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担当与荣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