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门户 校长信箱
xzxx@cass.org.cn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媒体关注

【人民政协报】在文学院获得的“乐”,可以延续一生

2022-03-01

在“00后”眼中,文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读文学专业过时了吗?记者从罗睿沣身上,看到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的生活也许不会有小说中那番风花雪月,但我们的生命正因有了文学而丰富多彩。”

罗睿沣是北京一所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在老师看来,这是一个“优秀、全面”的学生——不但学业成绩好,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喜欢体育,热心于学生会工作。不过,这名饱受经典读物滋养的优秀学生,最大的兴趣点还在于文学。

罗睿沣幼时成长于大文豪苏轼的故乡,在读小学的时候,学校就多次组织到苏祠参观。从小耳濡目染三苏文化,令他在还不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涵义时,就能将东坡先生的诗词倒背如流。后来,他喜欢上叶嘉莹、缪钺二位先生合著的《灵谿词说》,在两位大家的带领下遨游千年词坛,与千百年前的词人隔空对望心灵相通,感受两位先生在治学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得心应手。

由于酷爱阅读和写作,罗睿沣曾心怀“作家梦”。从小到大,在“语文报杯”“叶圣陶杯”“新概念”等文学性竞赛中,他斩获无数奖项;进入大学以来,也多次在学校、学院的征文比赛中得奖。回忆填报高考志愿时的情形,他坦言,不是没有考虑过金融、法律等人们观念里“有用”、实用的学科,但这些念头只是电光石火,他很快就遵从了内心,选择了“无用”的中文系,开明的父母也给予他全力的支持。

“文学不能用‘将来能做什么’或者‘将来能赚多少钱’来衡量。短期来看,中文系学生在刚毕业后的薪资或许比不上金融、法律等专业的学生,但是,在中文系获得的‘乐’是可以延续一生的。”谈到“有用”和“无用”之学科的区别,罗睿沣作了这样的比喻。他认为,中文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做到的对在文字之下丰富心理变化、情感流动、历史变迁的分析能力。人们在阅读时,与书中主人公的境遇产生的思考和共鸣也是文学的独特性。

这个寒假,罗睿沣读了傅庚生先生的《中国文学欣赏发凡》和黄庭坚词集。在稍显枯燥的理论学习之余,这些优美的文字令他内心温润平静。“这是个加速发展的时代,而读书是一件需要‘慢下来’的事。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读书是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事,我们必须静下心来阅读,不能囫囵吞枣。”他也常将自己的读书感想写下来,发布于个人公众号。两年多以来,公众号已有五六十篇文字。“文学能帮助我精确地表达出内心所想,让我明白世间的哲思和意蕴,让我体会到这个世界上的温情与美。”罗睿沣总结道。

中文系的学习并不容易——不仅有文学,还有许多语言学的课程;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以外,还需学习外国文学。通过两年多的专业训练,罗睿沣已经明了,中文系看似与文学的距离最近,主要任务却并不是培养作家。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热爱。当被问及他与文学的关系,这位年轻人说,文学已经从当初的兴趣,变为他人生的陪伴者。当他抱着古籍啃读时,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在冥冥之中已经有了归属。

因此,尽管还未做具体的职业规划,但他能肯定的是,自己将来的工作一定会与文学有关。“无论是在中文系的课堂之内,还是离开校园之后,文学带给我们的激情、温情都不会消散,它教会我什么需要执着、什么需要放弃,什么应该牺牲、什么应该超越。”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03月01日 第3版 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