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门户 校长信箱
xzxx@cass.org.cn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媒体关注

【中国新闻网】如何答好国际传播新考卷,北京给出答案

2022-12-11

中新网北京12月10日电 (张东方 甘甜 张嘉印 陈梦迪)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数字时代的话语权之争成为关注焦点。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如何用好“北京名片”,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2月9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新闻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外交学院主办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国际传播旗舰媒体、高校学术机构、智库组织的30多位专家围绕上述议题展开研讨。

抓住机遇,力争弯道超车

尽管近年来中国国际话语权有了较大程度提升,当今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局势仍未完全改变。如何把握好国际传播规律,提升国际舆论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

新华社原副社长、高级编辑严文斌指出,数字技术赋能构建国际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形成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提供“弯道超车”的机遇。他认为,首先要正确把握以流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主要内容的乌卡时代国际传播的新趋势;其次,通过人人皆媒和永久在线的传播语境,倒逼国际传播数字化变革,实现国际传播产品、渠道、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最后,要冷静观察国际舆论斗争的新特点,掌握国际传播迭代演变的新趋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程维教授表示,“随着数字媒体新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创新和范式转型遇到了新机遇、新挑战,亟待探求全新的对外传播之路。”他进一步指出,推动新闻传播行业的创新发展,不仅是构建媒体深度融合新格局的内在逻辑,也是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实现学科融合、文理融合的必由之路。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刘笑盈教授介绍了北京冬奥会中指导国际传播活动的实践经验,阐述了当前国际传播的五大转变——价值传播的转变、从讲道理到讲故事的转变、从普通受众到精准受众的转变,从传统传播到新媒体融合传播的转变,以及从单一传播符号到多元传播符号的转变。

擦亮“北京名片”,讲好中国故事

长期以来,北京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是中国形象的重要“代言人”。未来,北京的国际传播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从哪些方面擦亮“北京名片”,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强调,北京一直扮演着引导世界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第一窗口”,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最前沿阵地。

他指出,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的工作中,应注意处理好这些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求同”与“立异”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应该是善于在对方的语境下诠释自己、展示个性、表达不同、促进认同,讲述中华优秀文化中,可供当今世界文明互鉴的中国价值;其次,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面对短而又短的传播产品制作趋势,传播者要对文化内容有较强抽象提炼能力,让传统文化韵味犹存,同时,又要对传播形式有敢为人先的双创表达,让传统文化活灵活现;最后,要处理好“传统文化符号”与“新文化符号”的关系。通过新时代中华文化符号的塑造和传递,更具体、更形象、更有人情味和现代感,也更能收获“共情”“共振”的传播效果。

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大学副校长张树辉指出,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承载着弘扬华夏文明的重要作用,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特色,也是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带动北京对外文化传播过程当中,也对包括北京高校在内的大学,还有科研机构,在提升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加强文化传播研究这些重要的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坚持创新,答好国际传播的新考卷

当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新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国际传播方式不断创新。特别是以互动性为特征的社交媒体平台、拥有丰富镜头语言的短视频、依靠算法取胜的人工智能等,日益成为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工具。

着眼于北京发展新阶段、新方位、新要求,应如何创新对外传播推广的工作思路与模式?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推广处副处长穆定平以“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主题短视频大赛为例,介绍了新时期外宣工作转主场、转方式、转方向的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任孟山教授则从虚实结合、人机结合、全球化和本土化结合、以及思想和实践结合的四个维度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在数字文化经济浪潮中,信息生产模式的变化势必会为国际传播及北京城市品牌的对外传播带来更多可能性、丰富性。(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