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田野,走进社会,去感知实践的温度与脉动。暑假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房山组田野课堂团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劼颖以及社会与民族学院教师温莹莹、王莹、郑玲等人的带领下走出校园,迎着盛暑的热浪来到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朱岗子村,围绕“基层治理与公共物品供给”主题,开展了为期10天的实地调研。

田野课堂合影
感受“城乡接合部”的粗粝感
朱岗子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东北部,北接丰台,东连大兴,被107国道这一主要交通干道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作为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其特殊的区位条件与相对低廉的房租,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来此居住,并因此形成了明显的“人口倒挂”特征——本地村民约2000人,外来流动人口过万,其中多数是骑手等平台型就业的“新就业群体”。
目前,该村是长阳镇的重点管理区域,也是房山区社区化改造的试点村。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助理赵亮员表示,此前,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已联合房山区社工部,在该村开展“乡工计划”,面向新就业群体子女提供社工服务。此次调研中,村里希望社科大师生能为村庄治理把脉问诊,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与建议。
在正式进入朱岗子村田野点前,团队成员提前掌握了村庄的基本情况,初步了解了其人口状况与发展历史,并对调研所需的方法和技巧做了针对性准备。
然而,当团队成员真正走进村里亲身体验时,眼前的景象给他们内心带来了强烈冲击。站在国道与村道交汇的十字路口,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2023级本科生庞怡勤不禁感慨:“我们真切感受到,‘城乡接合部’‘城中村’这些概念化的词语,此刻正化作眼前这幅活生生的拼贴画。”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孔德超也深有同感,坎坷不平的路面、狭窄不堪的道路、拥挤的交通、藤蔓般的电线,一个个鲜活的画面都从眼前刻进了心里。那一刻,回想起校园里修剪整齐的草坪、玻璃幕墙的图书馆,这里的空气呼吸起来都像带着压抑的粗粝感。
多维观察当地基层治理难题

村干部座谈
为全面掌握朱岗子村的整体情况,调研团队首先与村委会干部展开了深入座谈。座谈中,他们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持续涌入,朱岗子村的人口结构、空间布局等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既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村干部坦言,当前村庄在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如村内部分道路老化破损、公共活动空间不足以及存在停车难、违建多、垃圾清运和污水处理系统难以满足现有人口需求等问题。这不仅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质量,也给基层治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压力。
对此,朱岗子村已在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推行“活力网格”工作法,将全村划分为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负责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矛盾调解、服务代办等工作。张劼颖认为,这一机制能让基层工作人员更精准地履职——通过常态化走访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村民反映的问题,不仅有效维护了村庄的和谐秩序与平稳运转,更为后续村庄规划和治理提升奠定了基础。

座谈会后,调研团队便迅速开展走访调研工作。调研以入户走访与街头观察为主要形式,访谈场景则不拘一格,或是在路口与偶遇的村民攀谈,或是在商铺中与店主、顾客畅聊,甚至在返程的出租车上与司机交流。“尽管我们尝试以多元场景贴近受访者,但多数时候收到的回应仍是警惕的目光和不耐烦的敷衍。”调研团队成员、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2023级本科生晏梓桐说出了自己的不解。
“被拒绝是田野调研的必然经历。”团队教师多次与学生展开研讨并解释道,面对拒绝情境,在关注其引发的消极情绪的同时,更应通过“被拒”这一现象,转换视角理解调研场域与受访者——拒绝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哪些类型的受访者会选择拒绝?他们以何种方式表达拒绝以及其拒绝方式又呈现出怎样的差异化特征?这些问题均具有深入探究的价值。事实上,“被拒”往往能为调研提供一个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观察维度与信息来源。
随着调研的深入,团队成员逐渐意识到,受访者的警惕与抗拒并非单纯针对调研行为本身,而是与基层社会长期形成的信任逻辑、文化认知等密切相关。调研团队成员、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2023级本科生赵婧希告诉记者,调研过程中,老年受访者更倾向于以“不清楚”“年纪大了说不清”为由回避,本质上是对陌生信息采集行为的本能防御;而中青年群体的直接拒绝,则多来自对“信息用途”的疑虑,担心个人表述被过度解读或用于非调研场景。
调研团队还进一步发现,这种“拒绝式互动”反而成为观察基层治理生态的重要切口。温莹莹表示,当受访者对“公共服务满意度”“资源分配公平性”等问题避而不谈时,其沉默或隐性拒绝的态度,恰恰折射出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信任隔阂与沟通梗阻;而不同群体拒绝方式的差异,则反映出乡村社会内部及其新老村民之间的阶层分化、利益分化等深层结构矛盾。
“我们将这些信息跟正面访谈的收获进行对照,正好相互印证,拼贴出了基层治理现状的完整图景。”调研团队成员、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2023级本科生赵仕翰欣喜地说。
针对朱岗子村在公共物品供给、资源分配等领域暴露出的信任隔阂、代际认知分化及治理响应与村民需求衔接不畅等问题,调研团队建议,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关注垃圾分类的微观治理机制,将其作为破解基层治理困境的切入点。通过观察村民在垃圾分类中的认知差异、实践分化以及对垃圾分类政策的接受度差异等,解析其中蕴含的村庄社会结构、代际关系与信任逻辑,进而为优化包括垃圾分类在内的基层公共事务治理策略提供贴合当地文化肌理的实践路径。
真正读懂治理逻辑如何融入日常
对于朱岗子村新就业群体规模庞大、居住分散且职业流动性强的特点,调研团队将其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聚焦他们在公共服务获取(如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社区参与(如垃圾分类、公共事务决策)、与本地村民的互动融合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和困境。
通过调研,团队发现,朱岗子村新就业群体中,大部分因工作时间不固定对社区公共活动的参与度较低,其子女课后托管需求与现有社区服务体系存在衔接缺口,而他们对租住环境的短期化认知,也使得在人居环境治理、公共空间维护等公共事务中易表现出“过客心态”。
“这些现象既反映了‘城乡接合部’新就业群体的共性特征,也凸显了朱岗子村在人口倒挂背景下治理面临的独特挑战,成为调研团队分析基层治理适配性的重要样本。”晏梓桐说。
长期研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议题的温莹莹在此次调研中还关注到,社会内部的异质性、结构分化等对村庄公共物品供给及治理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消极影响。村庄外来人口及其流动性大量增加、新就业群体对公共物品等的异质需求,均给村庄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调研团队建议,首先,健全村庄的信息沟通以及新村民的参与机制,促进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供需匹配。如通过建立村庄公众号、微信群等数字化信息发布及沟通平台,畅通新老村民与村庄的交流渠道,尤其要关注和了解新村民或新就业群体的独特需求。其次,完善公共物品供给的多元供给体制,缓解村庄已有供给不足的困境。再次,针对村庄的新就业群体对用水、用电、停车、公共环境卫生等公共物品的大量需求,在已有的基层政府与村庄供给主体之外适当吸纳市场或社会组织供给主体。最后,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或线下公共活动,促进村庄新老村民的交流与融合。如针对新老村民子女托管等服务需求,开展暑期小课堂、科普活动、亲子小手工等各项活动,探索村庄有效治理的长效机制。
朱岗子村像一面镜子,将校园里的理论映照得具体而生动。不少同学在这次调研中首次经历了相对完整且真实的田野调查——从最初进入调研场域,到逐步探索、发现问题并深入研究,全程沉浸式参与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会从研究视角审视村庄,更能以人文视角理解村庄。正如调研团队成员、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2023级本科生黄涛所说,这个充满烟火气的村庄,为我们提供了最生动的基层治理样本,让我们在与村民的交谈、对事物的观察中,真正读懂治理逻辑如何融入日常,也让书本上的概念有了可触摸的温度。调研团队成员、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2023级本科生姜羽丰也深有感触,当我们蹲下来听骑手讲述奔波的日常,跟着村民走进田间地头,才发现每个数据背后都是具体的人生。这种对“人”的关注,让我们的调研不只有分析,更多了份共情与牵挂。
田野课堂是社科大融合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创新,涵盖实践育人、思政育人等多个维度,也是学校推进新文科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对此,本次科研育人重大专项主持人、社会与民族学院执行院长赵一红表示,未来希望通过田野课堂实现双重目标。一方面,助力师生在实践中完成知识内化、能力提升与价值淬炼;另一方面,推动调研内容更精准地回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与挑战,从而肩负起解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深化中国特色学术与学科理论建设的重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